? ? ? ?
秋冬季氣溫逐漸下降,晝夜溫差大,豬舍內保溫與通風的矛盾加劇;保育豬處于生理上最脆弱的狀態,母源抗體消減,被動免疫抗體未跟上,出現免疫空白期;斷奶應激、換料應激、飼養環境變化應激、分群與并群應激、各種免疫注射應激、飼養員變化應激等等各種生產應激頻繁。環境變化、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和各種生產應激,“三座大山”給保育豬的健康帶來嚴重挑戰,如果環境調控不當、飼養管理不科學、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,會引發保育豬各種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發生,特別是藍耳病、圓環病毒感染、偽狂犬病、副豬嗜血桿菌病、鏈球菌病的發病率將會大幅度提高,死亡率和淘汰率也將大大提高,從而給豬場造成巨大經濟損失。因此,秋冬季應結合氣候特點、保育豬生理特點,加強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控,順利渡過保育階段進入育肥階段。
一、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
加強“五流”管控,及時做好排泄物的收集處理,果斷處置病弱殘僵次豬,科學消毒。冬季豬舍消毒要點:減少帶豬消毒頻次、豬舍內減少或不使用液態化學消毒劑消毒、使用有機酸對飲水消毒、使用對低溫影響不大的消毒劑(如:抗凍消)。
二、加強豬舍環境監測和控制
盡量采用智能化監測和控制豬舍內環境,及時發現污染源,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為保育豬提供溫暖、舒適、干燥的生活環境。秋冬季節特別要重視去除豬只、糞便以及無排氣管的加熱器燃燒產生的多余水分和有害氣體(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氨氣等),同時風速又不能過大。控制有害氣體濃度從源頭著手效果更好。采用播恩雙酸清潔養殖模式,使用生物發酵飼料,可以大大減少糞便的數量與氨氮濃度,有利于凈化空氣質量,減少對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的損傷,大大降低呼吸道疾病與其他疾病的發生率。
三、加強日常巡查與工作監管
加強工作流程與執行力的督查、審計,加強對設施設備、環境質量、豬只行為和生理表現等情況的巡查,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。
四、加強員工培訓
員工素質是提高豬場生產管理水平與疾病防控能力的關鍵,加強對員工分層分類培訓,提高員工認知水平、專業技能、科學素質、職業道德和安全意識。同時,“以人為先”,關心關愛員工的生活與身心健康,提高員工對豬場的認同感和歸屬感。
五、“以豬為本”科學管理
選擇使用優質生物發酵飼料,提高飼料適口性、營養的消化吸收率和腸道健康度;保證飼料質量,杜絕霉變,以防毒素產生和對免疫器官的損傷;避免不同來源或日齡豬只混群,最好能按原窩轉群,因為不同來源的豬可能攜帶不同的病原體,混群后會增加疾病交叉感染的風險;同時,因為混群導致應激和豬群生活秩序的改變,易誘發條件致病菌的致病作用;保育豬每欄以10~20 頭為宜,飼養密度以0.6~0.8 m2/頭為宜,最好能提供玩具,且每天有30 min 的自由活動時間。
六、疾病以預防在先
仔豬在斷奶后、轉群前后或其他應激發生前后,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應激藥物;定期對保育豬體檢,并根據體檢結果確定免疫程序、用藥方案,特別是要強化對豬藍耳病與圓環病毒感染的防控。斷奶當天在飼料中添加“藍佗”+“P–特”,連續15天,能有效防控藍耳病與圓環病毒的感染。
總之,秋冬季+保育豬,是繞不過去的坎,需要科學認識,認真應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