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? ? ?
2024年,對養豬業來說,又是個不平凡的一年。會有很多機遇,更有不少挑戰,甚至非常煎熬。
一、2024年豬價依然很不確定
首先,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:
2023年非瘟很嚴重,但豬價依然低的讓人瞠目結舌。豬都“死”到哪兒去了?現在到底還有多少頭存欄母豬、多少頭存欄生豬?冷庫里到底有多少豬肉?現在豬肉消費到底有多少?
2024年黑天鵝事件是否會重現?環保風暴會否再來襲?神秘豬病會否可能來騷擾?“高樓大廈”會否轟然倒下?
大型豬企會否擴產?過剩產能會否釋放?二次育肥沖擊市場的力量有多大?三元母豬以及所謂的回交對產能恢復的作用有多大?
收儲、放儲、進口和走私豬肉對行情有多大的影響?媒體導向、國家政策導向、期貨、業內人士的情緒對行情有多大的影響?大型屠企、大型豬企對行情的話語權有多大?生豬調運政策對局部區域價格有多大影響?自然災害(氣候)對行情有多大影響?豬的疫情、其他畜禽的疫情、人的疫情對生豬行情會發生什么影響?全球事件與經濟對我國養豬業會有哪些影響?
其次,我們來看一下供應端:
1.母豬存欄與生豬出欄
據新豬派統計,截至2023年底,我國TOP20豬企能繁母豬共計918萬頭,較2022年底下降1%,占全國總量的22%,其中13家企業紛紛下調母豬規模(鋼鐵農產品網數據,2023年年末上市豬企前20能繁母豬存欄為891.13萬,同比去年減少5.17萬頭。);2023年TOP20出欄20093萬頭,比2022年的16668萬頭增長了21%;2023年全年生豬出欄72662萬頭,增長3.8%;年末生豬存欄43422萬頭,下降4.1%。
一些負債率高于平均值的企業雖然壓力山大,他們是否會縮減產能?據投資情報局消息,天邦食品募資總額為11.98億元,東瑞股份總募資9.25億元,巨星農牧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7.5億元,新希望擬定增募資不超過73.5億元,神農集團擬募資金額11.5億元,溫氏股份70億元的中期票據已獲準注冊,牧原股份擬申請注冊發行規模不超過50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(來自網絡)……。隨著集團豬企擬定增募資到位,2024年,他們產能不減,反而可能擴產,寄希望用資金優勢熬垮對手。
中國人的人性,主動減產能可能性不大,只有被動減產能。每個豬場,就像賭場上的賭徒,賭輸了借錢翻本,賭贏了加大籌碼想再大賺一把,誰都不愿意離開。
非瘟來了,一批批豬倒下,又一批批豬養起來,非瘟改變的是生產和出欄的節奏,但不會改變存欄。一些豬企資金鏈斷了,豬場易主,產能轉移,但豬的存欄并沒有減少。只有豬場被拆了、高樓被炸了、烈性傳染病致豬死光了,去產能時代才會到來!
另外,由于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,或者由于思想麻痹管理松懈,2024年生產成績和生豬出欄量會發生什么變化?
2.豬肉產量
2023年豬肉產量5794萬噸,增長4.6%,頭均產肉量79.74公斤。截止2023年6月底,屠企庫存國產豬肉600萬噸,庫存進口豬肉150萬噸,非屠企庫存豬肉多少未知,2023年下半年小飛豬肉進入冷庫多少未知,2024年預計進口豬肉300萬噸,其他冷凍畜禽肉庫存多少未知,估計常年在庫凍肉1000萬噸左右,相當于12541萬頭豬(來自網絡)。
3.其他動物蛋白來源
2023年禽肉產量2563萬噸,同比增長4.9%;禽蛋產量3563萬噸,同比增長3.1%;牛肉產量753萬噸,同比增長4.8%;羊肉產量531萬噸,同比增長1.3%;牛奶產量4197萬噸,同比增長6.7%;魚蝦等水產品產量未知(來自網絡)。
再次,我們來看看消費端:
2023年末全國人口140967萬人,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;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,人口出生率為6.39‰;死亡人口1110萬人,人口死亡率為7.87‰;人口自然增長率為-1.48‰(來自網絡)。
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:人均豬肉消費量2022年為26.9 Kg,2023年為27.7 Kg,2024年預計為28.6 Kg。按全國14億人口、人均豬肉消費28.6 Kg、MSY18、每頭豬出欄體重120 Kg、屠宰率70%計算,只需要2648萬頭母豬即可滿足全國人民吃豬肉的需求。如果按照近10年消費豬肉量最高峰的2014年的42.6公斤計算,3550萬頭母豬即可滿足需要。目前存欄4100-4200萬頭母豬已然是產能大大過剩。
2024年我國經濟形勢有望好轉,豬肉消費量是否一定會大幅增加?消費量增加是否一定能刺激豬價上漲?2014年GDP只有64.36萬億元,當年豬肉消費量達到歷史性高峰為5865萬噸,人均消費豬肉42.6公斤;2022年的GDP是120.47萬億元,全國豬肉消費量只有3766萬噸,人均消費豬肉26.9公斤,減少了36%(來自網絡)。2023年全年豬肉價格甚至比許多蔬菜還便宜,是因為“窮”而吃不起豬肉,還是因為富了,更多人選擇吃牛肉、羊肉、海鮮?
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2024年養豬業有更多的不確定性,豬價有無限變數。如果大家都看好下半年的行情,大家都在過度追求周期,周期就沒有了周期。因此,最不靠譜的是預測豬價。養豬人要關注豬價,但不要賭豬價。
二、“一適一高”是降費提質增效的關鍵
(一)適宜的生物安全
生物安全是防病的手段,不是目標。生物安全措施不能過度,要大道至簡,但執行時要做到極致。特別要關注以下幾點:
1.知己知彼:掌握豬場的環境與風險、豬場所有人員意識與技能、豬群的健康狀況,根據豬場的硬件、軟件,制定可落地、可操作、真正有效的方案措施;要根據豬場周邊的變化、季節的變化、人員的變化、引種前后、賣豬前后、春節前后,采取相應的方案和措施。即:知己知彼,一場一策、一時一策、一事一策。
2.特別關注消毒的有效性:選擇優秀高效的消毒劑,注意雨水、低溫、有機物對消毒劑的影響,注意消毒劑對豬群健康的影響。
3.重視人的作用:所有生物安全方案措施要做到人性化,任何人在執行方案措施時都要求做精、做細、做深、做實、做到位,執行效果可評價、能量化。
4.注意檢測的選擇:異常豬ASF抗原抗體同時檢測,常規豬重視HB、WBC、PLT、CSF抗體的檢測;日常重視環境、車輛、進場人員、食材、料槽的檢測,不要過度檢測,要有重點、有針對性、采樣有效性。
5.閉場閉群管理是最好的生物安全:一次性購足各品種豬的原種,適當回交、適當購精、只出不進。
(二)以豬為本的高健康度
豬只生病時,會出現一系列負面影響:生長性能、繁殖性能、飼料轉化率降低,甚至導致死亡;人力、物力、用藥、生物安全成本增加;分散做好正常生產管理的精力,導致生產效率下降;增加疾病擴散、傳播機會,嚴重者導致清場;影響員工、老板心情,嚴重的形成踢貓效應。即使經過治療疾病恢復了,依然影響生產成績,生長繁殖性能低于正常水平,僵、弱、次、殘豬比例增加,康復豬帶毒排毒。亞臨床豬在應激發生或抵抗力下降時,極易發病。潛伏感染豬其實就是“定時炸彈”,導致豬場疾病風險不可控。
據新豬派統計,肉豬成本中飼料超過70.57%,人工成本8.40%,藥品和疫苗成本4.50%(當然,不同豬場這些比例差距很大)。溫氏降本的措施是防好非瘟、提高產能利用率、強化內控;新希望把生產和健康管理作為降本突破的工作點;天邦從疫病防控角度出發實施降本,2023年打造五大藍耳雙陰示范區;牧原2016年至今,藥品和疫苗費用在成本中占比從未低于5.13%,高于行業4.5%的平均值,費用支出也從3.3億元激增到2022年的50.08億元,但使得生產成績不斷穩定和提升,生豬養殖總成本反而進一步下降。2023年以來,牧原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在15.0元/kg以下。雖然藥品和疫苗僅占成本4.50%,但解決的是豬場性命攸關的問題,是性價比最高的投入。因此,只有豬群健康,才有資格談增效降本。養豬就是圍繞豬群健康,不能降的“本”絕不能降。
三、堅持“二適”,抓住機遇,落袋為安
1.適度規模
堅持“適度規模”(70%-80% ),留有彈性空間,不盲目擴張,不盲目壓欄。因為適度規模好處多多:生長速度更快、不易發生疫病、可以做到全進全出、有利批次化生產、有足夠等待時機的空間。豬場應根據自身資金實力、技術水平、經營決策能力、糞污處理能力確定適度規模。
2.適時出欄
我國豬價波動很大,不同年份、一年中的每個月、一個月中的每一天,價格變化都很大。比如2023年7公斤仔豬價格6月初為565元,而12月初為120元!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,最高是13.37元/斤,最低是 7.15元/斤。就2023年10月,10天上漲,18天下跌,3天持平,最高8.01元/斤,最低7.10元/斤。2024年也是一樣,每個月有漲跌,每天有漲跌。因此,應該關注每一天,抓住機遇,做到適時出欄。養豬目的是賺錢,根據不同階段豬的價格,適時銷售仔豬、中豬、大豬、牛豬、后備豬甚至是懷孕豬,只要有錢賺,現金為王,落袋為安。
四、小結
1.養豬總體目標
生的多、生的好;長的快、料比低;病的少、死的少;賣的好、賺的多。
2.養豬總體理念
以豬為本,重視健康;人文關懷,提高效能;適度智能,提高效率;發酵飼料,降本增效;生物安全,御敵于外;理念需新,執行要強。
3.靜下心來養好豬
在人人叫苦連天的2023年,仍有少數豬場實現逆勢盈利,二八定律,值得深思。2024年,處于深度競爭態勢,不僅僅是品種、飼料、管理、技術、疫病的競爭,也是經營力、洞察力、決策力、風控力、創新力的競爭,更是資源、資金、人才、成本的競爭。因此,要讓自己2024年好好的活著,必須與疫情作戰、與成本對抗,敬畏市場、敬畏科學、敬畏非瘟、敬畏豬、關心人,靜下心來好好養豬,把完全成本控制至7元以下。
4.堅定信心
只要理性看待市場,加強資本鏈接,豐富合作資源,堅持以人為先,更新思維觀念,修煉養豬內功,做好成本控制,增強風控能力,提高綜合實力,一定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破局。有低谷,就有高峰。黑暗也許會很長,但黎明一定會到來。我堅信,2024一定會好于2023!